二进制日志主要记录mysql数据库的变化,二进制日志包含所有更新了数据或者潜在更新了数据(如没有匹配到任何行的delete语句),语句以时间的形式保存,描述了数据的更改。二进制日志还包含执行每个更新数据库语句的时间信息,使用二进制日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可能的恢复数据库。因为二进制日志包含备份后进行的所有更新,不记录没有修改任何数据的语句。
开启二进制日志对性能的开销很小,带来的好处远大于坏处
常见 binlog 操作
接下来我们再来介绍几个常见的 binlog 操作命令。
1、查看所有 binlog 日志
通过如下方式我们可以查看 binlog 日志列表:
show master logs;
可以看到,
我这里目前只有一个日志文件,文件名为javaboy_logbin.000001,File_size 表示这个文件占用的字节大小是 154。
2、查看 master 状态
这个命令我们在搭建 MySQL 主从的时候经常会用到,如下:
这个时候可以看到最新的 binlog 日志文件名称以及最后一个操作事件的 Position 值(这个值有啥用,我们后面会给大家详细介绍)。
3、刷新 binlog
正常来说,一个 binlog 写满之后,会自动切换到下一个 binlog 开始写,不过我们也可以执行一个flush logs命令来手动刷新 binlog,手动刷新 binlog 之后,就会产生一个新的 binlog 日志文件,接下来所有的 binlog 日志都将记录到新的文件中。如下:
由上图可以看到,我们刷新日志之后,再通过show master logs去查看日志,发现日志文件已经多了一个新产生的了,然后再通过show master status去查看最新的日志文件信息,发现也已经变为javaboy_logbin.000002。
4、重置 binlog
reset master可以重置 binlog 日志文件,让日志重新从 000001 开始记录,不过如果当前主机有一个或者多个从机在运行,那么该命令就运行不了(因为从机是通过 binlog 来实现数据库同步的,主机把 binlog 清空了,从机会报找不到 binlog 的错误)。
5、查看 binlog
由于 binlog 是二进制日志文件,所以要是直接打开,那肯定是看不了的:
没有看到任何有用的信息。
为了查看 binlog,MySQL 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官方工具,我们一个一个来看,首先是mysqlbinlog命令,如下:
虽然看起来乱糟糟的,不过仔细看着其实都有迹可循。因为我这里是一个新安装的数据库,里边只是创建了一个名为 javaboy 的库,然后创建了一个名为 user 的表加了两条数据,其他什么事情都没做,所以创建库的脚本我们其实能够从纷杂的文件中找到。
产生的日志文件中有一个 end_log_pos 是日志文件的 pos 点,这个将来在数据恢复的时候有用。
不过这种查看方式不够人性化,我们说 binlog 是按照事件来记录日志的,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按照事件的方式查看日志,就会好很多,我们再来看看如下一个命令:
show binlog events [IN 'log_name'] [FROM pos] [LIMIT [offset,] row_count];
这个表示以事件的方式来查看 binlog,这里涉及到几个参数:
- log_name:可以指定要查看的 binlog 日志文件名,如果不指定的话,表示查看最早的 binlog 文件。
- pos:从哪个 pos 点开始查看,凡是 binlog 记录下来的操作都有一个 pos 点,这个其实就是相当于我们可以指定从哪个操作开始查看日志,如果不指定的话,就是从该 binlog 的开头开始查看。
- offset:这是是偏移量,不指定默认就是 0。
- row_count:查看多少行记录,不指定就是查看所有。
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:
show binlog events in 'javaboy_logbin.000001';
这下就清晰多了,我们可以看到之前的所有操作,例如:
- 在 Pos 219-322 之间创建了一个库。
- 在 Pos 387-537 之间创建了一张表。
- 在 Pos 677-780 之间添加了一条记录。
- ...
4、数据恢复实战
大家手把手演示一个删库/恢复的场景。
我先来说说我这个数据库目前的情况。
这是一个新安装的数据库,里边我新建了一个数据库名为 javaboy,javaboy 库中新建了一张表名为 user,user 中有两条记录,如下:
现在假设我们定期(每周三凌晨三点)对数据库进行备份。
现在凌晨三点了,数据库自动备份开始了,我们通过如下命令将数据库备份成 SQL 脚本,如下:
mysqldump -uroot -p --flush-logs --lock-tables -B javaboy>/root/javaboy.bak.sql
这里有几个参数跟大家解释下:
- -u、-p 这两个就不用说了。
- --flush-logs:这个表示在导出之前先刷新 binlog,刷新 binlog 之后将会产生新的 binlog 文件,后续的操作都存在新的 binlog 中。
- --lock-tables:这个表示开始导出前,锁定所有表。需要注意的是当导出多个数据库时,--lock-tables 分别为每个数据库锁定表,因此这个选项不能保证导出文件中的表在数据库之间的逻辑一致性,不同数据库表的导出状态可以完全不同。
- -B:这个表示指定导出的数据库名称,如果使用--all-databases或者-A代替-B表示导出所有的数据库。
以上命令执行完成后,会在 /root 目录下生成一个 javaboy.bak.sql 文件,该文件就是备份的 sql 文件了。
这是星期三凌晨三点发生的事情。
接下来到了星期四早上,来上班了,一顿操作后,往数据库中又添加了两条操作,如下:
接下来,小 X 今天跟领导吵架了很不爽,决定删除跑路:
领导发现了大惊,当即要求立马恢复数据。这时候该你表现了。
首先,我们有星期三凌晨的备份文件,先用那个文件进行数据恢复:
恢复之后,现在到星期三早上凌晨三点的数据有了。
从星期三早上凌晨三点到星期四的数据现在没了。
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借助于 binlog 来恢复了。大家还记得,我们星期三凌晨三点执行备份的时候,用了一个参数叫做--flush-logs,使用了该参数表示从备份那一刻起,新的 binlog 将产生在一个新的日志文件中,对于我们这里来说,新的 binlog 文件当然就是javaboy_logbin.000002了,我们去查看一下该文件:
show binlog events in 'javaboy_logbin.000002';
我这里生成的该文件比较长,我截取其中一部分:
可以看到,在 764-865 这个 Pos 中发生了删库跑路事件,那么我们只需要回放该文件将数据恢复到 764 这个位置即可。
由于javaboy_logbin.000002文件是在星期三凌晨三点备份之后产生的新文件,因此这个文件从起始到 764 这个 Pos 之间的操作,就是星期三凌晨三点到删库之前的操作了。
那么我们来看下通过 binlog 来恢复数据的命令:
mysqlbinlog /var/lib/mysql/javaboy_logbin.000002 --stop-position=764 --database=javaboy | mysql -uroot -p
那么这里涉及到两个参数:
- --stop-position=764 表示恢复到 764 这个 Pos,不指定的话就把按整个文件恢复了,如果按当前文件恢复的话,由于这个 binlog 文件中有删除数据库的语句,那么就会导致执行完该 binlog 之后,javaboy 库又被删除了。
- --database=javaboy 表示恢复 javaboy 这个库。
另外还有一个我们这里没用到的参数叫做--start-position,这个表示起始的 Pos,不指定的话表示从头开始数据恢复。
好啦,弄完之后,再来查看数据库:
数据恢复啦~